新聞中心 / news

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邁入新十年

    世界衛(wèi)生組織發(fā)布的《全球癌癥報告2014》顯示,2012年全球癌癥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增加,新增癌癥病例有近一半出現在亞洲,中國新增癌癥病例高居首位,而肺癌仍是最普遍和最致命的癌癥。2012年全球新增肺癌病例180萬,死亡人數159萬。而由于空氣污染、吸煙等因素,中國的肺癌病患占全球總數的1/3以上。
 
    上世紀90年代初,肺癌診斷主要依據組織學分型,早期可以通過手術治療,局部可以運用手術和放療聯合治療或放化療。但是由于大部分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,失去了手術機會,只能進行化療治療。化療毒性較大,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傷害也相當嚴重,且中位生存期僅為12個月。進入新世紀以來,隨著靶向藥物的問世,改變了我們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模式。之所以叫作“靶向治療”,就是因為它只消滅腫瘤細胞,不會誤傷正常細胞。如果把化療比喻成敵我不分的炮彈,靶向治療就好比有的放矢、一擊即中的精確制導導彈,因此靶向治療能顯著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,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。
 
    已證實通過基因檢測為EGFR突變陽性的肺癌患者在靶向藥物治療后,能夠有效延長無進展生存期,改善緩解率,且靶向藥物治療中位生存期可達3年。
 
    但是在第一代EGFR靶向治療有效的患者中,一半的患者在10個月左右會產生耐藥現象,這意味著疾病進展。耐藥發(fā)生后,絕大多數患者只能通過傳統(tǒng)的化療方式進行治療,但反應率及無疾病生存期十分有限,造成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壓力。因此醫(yī)生和病患一直都在期待更有效的新藥問世。
 
    在日前召開的2014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(ASCO)年度會議上,對有關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(NSCLC)的治療尤為關注,特別在臨床科學討論會上,對第三代EGFR靶向試驗藥物的新藥研究發(fā)表了進展總結。Dana-Farber癌癥研究所的Janne博士表示,約60%的耐藥病人可檢測到T790M突變。T790M將是新一代靶向藥物的一個有價值的靶點。此次ASCO大會上重點報告的也正是針對T790M突變的第三代靶向試驗藥物AZD9291、CO1686和HM61713。AZD9291目前已進入II/III期研究,其他兩種目前也已分別進入II期研究和I期研究階段。
 
    這三個試驗藥物都是口服藥,針對第一代EGFR靶向藥物的缺點改進,因此諸如腹瀉、皮疹等副作用都比第一代EGFR靶向藥物少;但也存在其他副作用。大會報道了經第一代EGFR靶向藥治療進展后T790M突變人群接受AZD9291的療效是66%,其突變陽性患者總體疾病控制率為94%。
 
    新藥研究標志著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邁入新的十年,期待這些創(chuàng)新藥物能在不久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去福音。